跟着我们“云游”古迹 竟是一场科技之旅! | 国际博物馆日-凯发一触即发

当前位置:凯发k8国际首页 > 科技创新 > 创新动态

跟着我们“云游”古迹 竟是一场科技之旅! | 国际博物馆日
来源:新闻中心
发布时间:2024年05月20日 编辑:新闻中心

  留住兵马俑原本“中国色”,为大礼轿穿上“金钟罩铁布衫”,让大美敦煌在大漠中盛大不衰……当文明古迹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,博物馆才更焕发生机。作为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,中国电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,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、文物数字化保护等方面,加强与国家和省区市文物局、各类文博机构对接合作,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有力支撑。

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

跟着我们“云游”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

馆驻足凝望见证文明的古迹

探寻让文物焕发“光彩”的科技奥秘

1

       根根分明的发髻、惟妙惟肖的神态……当我们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兵马俑的恢弘气势与精湛工艺让人惊叹,但无法亲眼看到出土时近20种色调的“真彩秦俑”始终是个遗憾。为最大程度留住兵马俑本色,中国电科通过多项自主技术手段、装备系统集成研发和综合设计,为兵马俑一号坑、二号坑创新研发考古发掘与应急保护平台,可实现从彩俑发掘到进入库房全流程、全区域闭环保护,极大减少了彩俑在发掘、转运、修复、存储等过程中因环境影响导致的色彩流失。此外,平台还可记录、留存发掘过程中所有综合信息,例如工匠指纹等微小的历史信息也不会逃过它的法眼。

  进入文物库房,也有一整套科技守卫。不仅提供了智能存储柜、温湿度传感器、文物专用恒温恒湿等基础保护,中国电科更是创新研发了一体化文物智慧化管理系统软件,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造了国内首个智能文物库房。无论何时何地,仅需一台电脑,即可“进入”库房获取所有监测数据,作出科学调控。

2

一体化文物智慧化管理系统界面

3

       “饶国模收藏的景泰蓝花瓶”“宋绮云使用的白瓷酒杯”“张学云送给妻子的礼品盒”……轻触屏幕,一件件文物跃然眼前。中国电科突破多种文物在材质和形式等方面的多维提取方法和技术,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完成近十万件/页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,其中包括1930年宋绮云使用的“宋易云”印章等多件一级文物,用数字技术让文物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
4

  贝叶经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,全世界存量极少,很多已经脆弱不堪,病害种类复杂。中国电科针对贝叶经的防护、保护、风险管理、技术应用需求,研发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耐热囊匣,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定制研发贝叶经静电吸附装置,使贝叶经在单页转移、翻页的过程中受力均匀,减少人为损坏,目前已为西藏布达拉宫近千函贝叶经完成数字化保护。

  同时,为西藏拉萨“三大寺”之一的甘丹寺完成了包括乾隆龙纹鎏金镶宝盔甲、永乐赐23幅刺绣唐卡、噶当佛塔等重要文物的数字化保护。

5

技术人员正在做数字化采集工作

6

  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“物华号百子大礼轿”,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,因其技艺传承濒临灭绝,已成为稀世珍品。然而,因清洗养护不便和轿体本身的珍贵性,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深埋库房。中国电科为其研发定制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无框架式玻璃展柜,布设了全方位分布式监测系统,配备高精度传感器保护文物的同时,低反玻璃还可满足观众360度无障碍参观轿体细节。

7

物华号百子大礼轿

8

  敦煌研究院是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、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,南北约30公里,东西约7公里都是保护区的范围。隐藏在此的风险不仅源于突然降水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,也有车辆、外来人员闯入等突发因素,“安全”这个词对于莫高窟有着别样的分量。

  为更好守卫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文物安全,中国电科与敦煌研究院历时3年探索,用智能物联技术为大漠明珠的守护增添了智慧力量。其中,打造的莫高窟安防升级改造工程,由入侵报警、视频管理、电子巡查、无人机等智能物联系统组成,通过文博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,实现了“一院六地”石窟安防系统的全面联通,大大提高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的能力。

9

       厦门鼓浪屿的一栋百年老别墅内,收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张国产唱片、孙中山先生仅存的演讲唱片、京剧四大名旦唯一合录专辑《四五花洞》唱片、曾侯乙编钟唯一的演奏录音《千年绝响》等珍贵唱片,这里是中国电科旗下华录建设运营的“中国唱片博物馆”,走进这里,参观者能够全方位、立体化地了解中国唱片百年历史。

微信截图_20240520092431

       能让珍贵的声音穿越时间“声声”不息,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,中国电科对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约13万面唱片金属模板、4.5万盘磁带母版的录音,以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,并建立老唱片数字资源数据库。老唱片母版资源经数字化处理后,为数字出版与发行提供了音源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保障。

13

  处在强震多发地震带上的四川省甘孜州民族博物馆,2022年经历了6.8级地震,震后发现,使用一体化防震展柜陈列文物无一发生旋转、起跳、倾覆、跌落现象,尤其镇馆之宝嵌铜泡黑陶双耳罐、银质镏金长寿瓶等毫无位移。

  中国电科将创新研发的新型防震装置配备于智能展柜中,装置可在数秒内使文物从受激振动状态回归静止,为文物穿上“防震铠甲”,实现了近年来国内博物馆经受的最高震级的安全抗震。

14

甘孜州民族博物馆一体化防震展柜

 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,中国电科通过创新科技守护每一件文物及文化遗产。未来,仍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、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应用,推动遍布中华大地的文物及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
网站地图